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徐蛟已经踏上了走访农户的山路。自2023年12月进驻绥阳县枧坝镇冯村村以来,这位来自县政府办的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在乡村振兴一线书写着新时代驻村干部的担当。
“我们原来的村级办公场所不足,群众办事很不方便。”冯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尚正林回忆道。2024年初,徐蛟在走访中发现这个窘况后,立即展开调研。他走遍全村,发现闲置的原新民小学不仅场地宽敞,而且位于村中心位置。徐蛟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实地调研,提出将村委会搬迁至原新民小学的建议。

一开始,搬迁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徐蛟组织召开议事会,耐心解释搬迁的必要性和长远意义。他带着设计图纸,听取大家意见建议;他公开透明每一笔资金使用,接受群众监督。他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争取支持,最终促成办公场所顺利搬迁。现在覆盖群众更广了,服务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这场搬迁成为徐蛟打开工作局面的“钥匙”。他深知,乡村振兴首先要强基固本。在组织建设上,他协助村委会完成补选工作,新补选村委会副主任和村委委员各1名;严格按照“三会一课”制度要求,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计划,推动村党支部党内政治生活、组织制度规范化、正常化运转,并按照时间节点及时组织召开党员大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推动基层党组织规范化运行。
“我们这里以前是毛路,什么都不便利,什么东西都靠背扛。”冯村村兴隆组陈国谅的话道出了当时山区群众对改善交通条件的期盼。徐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认真走访调研,为冯村村争取“一事一议”项目。他白天走访测绘,晚上整理资料,制作了“三对比”资料:对比修路前后的运输成本,对比产业发展预期,对比村民收入变化。这份沉甸甸的报告最终使项目落地,争取到18.5万元资金,农户自筹人工费2.67万元,修通了金星组390米、新光组460米的通组路,惠及54户217人。
修路过程中,徐蛟又当起了“质量监督员”。他学习道路建设知识,每天到工地检查;他组织村民成立监督小组,共同把关工程质量;遇到技术难题,他立即联系专家现场指导。
如今,看着崭新的水泥路延伸到家家户户,村民们的笑容比山花还灿烂。“以前卖辣椒要背两个小时下山,现在三轮车10多分钟就到收购点了。”村民陈国谅高兴地说。这条路不仅缩短了出行的距离,更连通了村民致富的希望。
2024年12月,徐蛟又亲自设计编制项目资料,争取到50万元资金用于2.52千米道路硬化。如今,这条惠及7个组229户762人的“民生路”已全部顺利完成,让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更加便捷。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徐蛟深谙此理。在走访中,他发现尖山苗寨村民在房前屋后有种植中药材冰球子的传统,便立即抓住这一特色资源,带领农户到宽阔镇考察学习。“群众对种植冰球子的积极性非常高。今年我们计划种植20余亩,目前群众的参与度非常高,市场行情也非常好,我们村现在种植面积达15余亩。”徐蛟表示。
在推动产业发展中,徐蛟结合村情实际,认真思考,因地制宜,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既要让发展路子多起来,更要让群众腰包鼓起来。为了进一步提升群众种植质效,他积极协助县农业农村局专家开展辣椒、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等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培训,在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下,全村以本地团籽辣椒为主的优势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至3000余亩。同时,为多方式提高土地单产,他还动员致富带头人、村民组长发展500亩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基地、400亩金银花红薯套种基地、400亩玉米制种基地。
从冯村村实际出发,徐蛟充分结合群众意愿,精准选准优势产业,积极引导规模化、高效化发展,全力提升产业效能。在这个过程中,他注重强化示范带动作用,围绕全村产业发展布局,着力提升产业大户的带动能力,努力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
谈及驻村工作,徐蛟感慨地说:“我也是一个在农村出生的孩子,对于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我觉得驻村工作驻的是‘三心’,一是用‘细心’织密民生网。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记在心上、扛在肩上,为他们把好事干实、实事干好。二是要以‘耐心’当好多面手。我们既要把党的政策宣传到位,也要把好的技术好的方法带到村里来,让群众在党的好政策下增收致富。三是要靠‘真心’架起连心桥。把群众的每一件事都当成自己的事来干,用我们的实干回应群众的期盼。”


主办:中共绥阳县委宣传部
承办:绥阳县融媒体中心
监制:石芝谋 | 总编辑:王宇
副总编辑:彭坤煜 陈霞
责任编辑:张丽 | 责任校审:彭坤煜
全媒记者:张海生 李前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