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陈碧红 寇敏芳
“70多年前,成渝铁路通车时速是40公里,70多年后,成渝中线高铁设计时速为350公里。成渝交通,从13小时、8小时、4小时,缩短至1小时。”8月25日,在《人民日报》刊发的重磅文章《蜀道新歌》中(←点击回顾),这条穿越70年时间跨度的铁路线再现其惊人变迁。

《人民日报》2025年8月25日头版
修路,是为了冲破盆地桎梏。
有人说,从来没有哪个地方,像四川一样对道路通达,拥有如此强烈的渴望。从五丁开山的传说到茶马古道的跋涉,再到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千百年来,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道尽川人冲破山河阻隔的艰难,也映照出川人不惧“登天之难”,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不变决心。
修路,更是为了抵达更远的远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实施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与统筹优化区域开放布局相结合,协同推进沿海、沿边、沿江、内陆改革开放,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2023年7月,总书记亲临四川。走过千年古蜀道,总书记寄望四川: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
“推进我省现代化建设是经济大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向经济强省跨越的过程,是西部内陆省份走向开放前沿、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以大开放集聚先进生产要素”……牢记嘱托,锚定目标,连续几次省委全会持续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部署。
去年11月,四川时隔12年再次高规格召开全省对外开放发展大会,这场超过3000人的会议态度鲜明:就是要宣誓新时代新征程,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新的征程,并非坦途。
从世界范围看,“全球从西向东、全国从东向西”的开放态势加速演进,世界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近岸化、本土化、短链化”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百年变局愈演愈烈。
地处欧亚大陆几何中心的四川、拥有战略腹地多重政策的四川、具备完备(全)可控产业优势的四川、拥有规模庞大市场的四川,在危机中占先机。但立足现实基础,尽管全省经济总量连续进阶,仍面临产业体系不优、产业竞争力不强、市场机制不活、协调发展不足、开放程度不深等突出问题。
破题,仍需道路先行。
“阳光花城”攀枝花,新成昆铁路线核心站点与中老班列节点在此相交,使得四川通江达海的能力实现跃升:从这里出发,南下昆明直抵东盟,北上成都可连通中欧班列直达欧洲。这意味着,从东南亚经攀枝花至成都,到我国西部及欧洲距离最短、效率最高、运行最稳的国际铁路通道全部打通,一条更大范围联通亚洲欧洲主要经济体的新亚欧大陆通道呼之欲出。

一列中欧班列(成渝)从成都国际铁路港驶出。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成都双国际机场高效运转,“空中丝路”从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启航,畅联五大洲主要城市,11小时“亚欧空中货运走廊”、5小时“亚太空中货运圈”拉近四川与世界距离。今年上半年,成都的航空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3位,航空货运吞吐量居全国第5位。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川观新闻资料图
便捷高效的交通网络,支撑起“多拉快跑”的物流网络,更不断重塑优化货物贸易和产业结构——
出口需求拉动下,TCL科技集团在川建立其国内最大的重要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基地,在川持续扩大产能,同时加速布局研发中心,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开拓。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锂电池产品,年出口量高达10万至20万吨,“坐”上四川在全国首发的动力锂电池试运专列之后,运输周期和运输成本大幅降低,海外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挂载了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动力锂电池集装箱的列车在四川宜宾港出发,驶向上海。宜宾观察 罗顺 摄
破题,不止于路。
源源不断的海外订单,让四川企业不得不通过更高的技术、更好的产品、更大的产能占领更广阔的市场,倒逼四川的产业加快提档升级。尽管全球化遭遇逆流,2024年四川外贸依然稳稳站在万亿元规模台阶,多项指标更创下历史新高。
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让四川不断融通全球资源、推动要素集聚、深化产能合作,进而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四川在全球的辨识度和显示度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落户四川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外国使领馆数量均居中西部第一,全省开放型经济在发展壮大中更加成熟活跃。
又一个盛夏,又一次在成都迎接全球宾客。刚刚落幕的第12届世界运动会,不仅创造了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世运会历史,赛事期间的“入境游”“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等热词更是刷爆海外社交圈。在全球消费者的视角下,四川开放水平和开放环境再次得到生动检阅。

第12届世界运动会闭幕式现场。华小峰 摄
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塑造了巴蜀大地通江达海的气势,塑造了四川人民兼容并蓄的气质,塑造了天府之国锦绣繁华的气象。千百年来势要“与天争”的四川,已然成为中国西部走向世界的“出发点”、世界进入中国西部的“落脚点”。
与未来相约。四川的开放之路愈加开阔——西拓、南进、东接、北融,走向“通江达海”的更远处,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