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上世纪,杨浦是上海著名的工业城区,工业产值占全市五分之一。如今,这个五分之一的比例指向了数字经济——2024年,杨浦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超3200亿元,规模占全市近五分之一。两个“五分之一”的变化,折射出杨浦区新旧动能转换的历程。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和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
杨浦区将创新作为立区之本,不断壮大和优化创新生态,实现了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的跨越转型。
——编者
“三个舍得”,集火成炬壮大创新生态
湾谷科技园一路之隔,淞沪路2005号,是复旦大学江湾校区。门牌号“2005”,正是江湾校区落成的年份。
20年前,在高校因扩招和发展空间受限纷纷迁往郊区时,作为中心城区的杨浦硬是拿出新江湾1平方公里的土地,为复旦大学扩建发展提供新空间。如今,江湾校区已汇聚先进材料、生命科学、物理学等一批重点理工类专业与实验室。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到江湾校区之间的区域,也已成为杨浦创新创业园区密集分布、延展成链的地带,复旦大学科技园、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园、湾谷科技园等都在其中。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杨浦区始终遵循“三个舍得”的原则——舍得腾出最好的土地支持大学就近拓展,舍得把商业和地产项目让出来建设大学科技园,舍得投入人力物力整治和优化创业环境。今天看来,这或许就是两个“五分之一”变化的重要原因。
在长阳创谷园区,上海意仕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姜龙说:“园区是与我们一同探索、创业的。”2016年,当姜龙租下一个工位时,长阳创谷也刚从一片锈迹斑斑的老厂房中起步。“9年来只管创业,其他都有园区帮着操心。没钱租更多工位,就用园区的会议室;没有行政团队,园区当起了‘服务员’。”姜龙说。
在社区与高校、园区与创新创业者的相互扶持下,“知识杨浦”逐渐壮大。今年3月,杨浦区政府与8所高校分别签署新一轮区校协同框架协议,互派人员建立常态化联系。这是区校合力试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新机制的举措之一。
“我们需要学习,以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动态与趋势。我们也是一支特别服务队,将政策条文送到科研人员手上,帮助他们了解运用,让更多好成果成功转化落地。”杨浦区科经委主任李正明说。
“三区联动”,点点星光孕育创新策源力
20世纪90年代起,杨浦区“壮士断腕”,将纺织、机械、钢铁等传统工业企业陆续转移、关停。旧动能逐渐清退,新的发展动能从何而来?
杨浦将目光瞄向了当地高校。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10余所高校在区内汇聚,这是杨浦的鲜明优势。
即便转型优势明显,这仍是一个需要魄力的决定。失去了工业的杨浦,财政吃紧,而高校即使有科技成果,短期内也难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点,反而一定程度上需要政府资源接济。
纵有阵痛,杨浦还是下定了决心。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围绕“知识杨浦”的发展定位,杨浦区与高校经过数度“头脑风暴”,提出“三区联动”发展思路——大学校区培育创新策源,科技园区承接创新外溢,公共社区提供配套保障。
帮技术找“婆家”、帮企业找技术,在上海技术交易所,科技成果转化有了重要通道,平均每天有20多件项目或成果在这里完成交易。
“我们是一个从学校出来的众筹项目,受益于杨浦区的政策支持,现在已经是专业级3D打印机领域市场份额全球第三、国内第一的公司。”上海复志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总监刘道明说。
复志科技的三位创始人,是从复旦大学“背着书包”出来创业的。如今在杨浦,和复志科技一样的企业不在少数。
秉持“服务高校就是服务杨浦、发展高校就是发展杨浦”的理念,杨浦区与复旦大学共建未来谷—湾谷创新中心,与同济大学升级打造环同济知识经济圈3.0……聚集7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占上海全市的一大半。区域内,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精准匹配,越来越多的前沿技术走向突破,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成长壮大。
全域创新,新场景塑造美好生活
“创寓228”内,1998年出生的高语桐靠在单人沙发上看书,“吃饭有社区食堂,健身有活动中心,周围住着热心的邻居,很有家的感觉。”
“创寓228”是杨浦科创集团打造的一处保障性长租人才公寓,如今已是杨浦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代表。
人才是第一资源。近两年,杨浦出台多项措施,为引才、留才做好全方位保障。除此之外,为推进全域创新,杨浦区还推出多项配套举措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今年3月,上海市科委与杨浦区携手,围绕进一步提升杨浦创新能级,制定了全域创新方案,打造覆盖全区、占地60.61平方公里的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包括科技创新策源区、产业创新承载区、生态创新融合区和辐射溢出联动区等4个功能区,实现创新空间、产业空间和生活空间的紧密融合。在基础配套与要素保障上,杨浦着力提供全要素、多元化的集成式服务,构筑国际一流活力城区。
从创智天地园区起家的声网科技,如今可以为全球上下游企业提供技术底座支持,赋能产业链发展。声网公共事务总监马鑫颖说:“共同壮大,才是创新雨林的生存法则。”
眼下,杨浦已拥有超过8000家数字经济企业,集聚了美团、抖音、哔哩哔哩、得物等一批数字经济龙头企业,越来越多的新场景、增长点也随之涌现。
从一片锈迹中长出来的长阳创谷,已经有了米其林餐厅、创意咖啡厅、体育中心,不久前还开了一间敦煌当代美术馆。“创业辛苦,园区不仅要为创业者提供方便细致的服务,还要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杨浦科创集团长阳创谷总经理施展说。
一架外卖无人机稳稳降落在复旦大学东区学生公寓旁。“从进园区、进公园、进商场到进校园,能在上海中心城区探索发展低空经济,这是杨浦区服务专班与我们并肩努力的结果。”美团无人机上海公共事务负责人刘启泰说。
“未来,杨浦还有很多精彩值得期待。”杨浦区委书记薛侃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上海杨浦将持续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加快构建覆盖全域的创新支撑体系,打造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秀带,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记者手记
扑面而来的是年轻态
访部门、走企业,扑面而来的是年轻态。年轻的,既是一位位背包创客,更是杨浦区政府部门从上到下创业般的工作状态。
“政府与我们一同创业”是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话。企业笃定的语气背后,藏着一种发展底气。底气来自哪儿?是一次次靠前服务,是一份份政策文件,是一项项资源链接,是企业需要时的“舍得”,更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两个“五分之一”,揭示出杨浦区新旧动能转化的成功探索,更揭示出地方转型发展的深刻启示——选择正确方向,立足自身优势,坚定不移一任接着一任干,就一定能探索出适合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记者 姜泓冰 王崟欣)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08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