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夏末秋初,微风拂过田野,稻穗虽未完全垂下沉甸甸的头颅,却已泛出淡淡的金黄;玉米秆上的果穗裹着翠绿的苞叶,在阳光下舒展着饱满的身姿。此刻的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没有丰收的喧嚣,却处处孕育着秋天的第一份希望,那是土地与农人共绘的丰收序曲。


“一心大米”凭借当地独特的冷凉气候与富硒土壤,品质出众。一心村生态环境得天独厚,高积温、高光照、高湿度,三者巧妙交融,成为大米生长的“温床”。清澈的大罗圈河水潺潺流淌,滋养着每一寸土地,为水稻生长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优质水源。种植户徐云波蹲在田埂边,动作娴熟地剥开一株稻穗的颖壳,只见饱满的米粒泛着温润光泽,恰似被精心打磨过的玉珠。
今年,一心村的水稻种植面积已扩大到800亩,农技人员定期深入田间地头,提供专业指导,通过精准控肥与生物防治等科学手段,预计亩产可达500公斤。
在鸭园镇的“菇粮间作”示范田,玉米秆已长到一人多高,叶片间漏下的阳光洒在玉米根部的菌床上。种植能手张惠新小心翼翼地掀开覆盖在赤松茸丝上的稻草:“立秋后温差大,正是催菇的好时候。你看这菌丝,已经长满菌孢了,再经过一冬休眠,春天就可以出菇。”通过玉米遮阳调节菌菇生长环境,菌菇废料又能作为玉米肥料,形成循环农业模式。今年鸭园镇及外埠乡镇“菇粮间作”面积达500亩,预计鲜菇总产量可达20万斤,带动50多户农户增收。

沿着山路来到五道江镇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灵芝种植基地,大棚里的灵芝菌盖如撑开的小伞,边缘的白色生长圈还在慢慢扩展。灵芝作为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在医药健康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富含的灵芝多糖、三萜类化合物等成分,有助于增强免疫力、调节身体机能。种植户王振和正拿着放大镜观察菌盖背面的菌孔,他轻轻晃动一株灵芝,菌盖下方腾起一阵细微的黄雾,“这就是孢子粉,这几天就陆续开始收集了,咱用的是套袋收集技术,纯度能达到99%以上。”

这些优质的灵芝孢子粉经过深加工,可制成胶囊、破壁粉等一系列医药健康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作为二道江区的特色农业产业经济项目,今年全区共种植灵芝30亩,配套80栋简易棚,单棚预计可产灵芝孢子粉300斤,不仅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将这份来自大自然的健康馈赠传递给了更多人。
踏入二道江乡桦树村林下山参种植科普示范基地,一株株长势喜人的林下参躯干笔直、郁郁葱葱,在斑驳的树影间舒展着蓬勃生机。林下参对生长环境向来“挑剔”,偏爱凉爽温和、湿润宜人的气候,而桦树村的自然条件恰似为其量身打造。这里林地资源丰饶,森林覆盖率高达90%,浓密的树冠织就天然的遮阳网,腐殖层深厚的土壤富含微量元素,为林下参生长铺就了得天独厚的“温床”。中康参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此陆续投入2200万元,承包2000亩林地精心培育林下参,参苗种植年限从5年到17年不等。
为带动村民共享发展红利,桦树村与中康参芝联合组建“知参堂”林下山参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50名村民就近就业,不仅让沉睡的山林焕发经济活力,更构建起“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带动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当前的二道江,正处于秋收前的关键生长期。全区上下拧成一股绳,从良种推广到技术指导,从田间管理到物资保障,每一项工作都围绕着“丰收”二字扎实推进。这片土地上的每一株稻穗、每一棵玉米,都在农人的精心呵护下积蓄力量,等待着在秋日里绽放最饱满的姿态。

在二道江的田野上,秋天的第一份希望已深深扎根土壤,它们藏在稻穗的饱满里,躲在菌菇的鲜嫩中,融在孢子粉的醇厚内,更蕴含在林下参积蓄着无限能量的茁壮身姿里。待到丰收时节,这些带着二道江印记的特色产品,将从田间走向市场,把秋日的馈赠送到更多人手中,那是对特色农业之路的最好注解,更是二道江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李苑田 王宛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