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东辽之美】东辽葫芦画:一器藏乾坤 千载寄福缘的文化新篇

在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一枚枚形态各异的葫芦,经由匠人之手,蜕变为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密码的艺术珍品。东辽葫芦画,这门将民俗信仰与艺术创造力巧妙融合的技艺,不仅延续着 “福禄” 文化的千年文脉,更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书写出民间艺术振兴的崭新篇章。

葫芦,自古便是中华民俗文化中极具象征意义的载体。其音近 “福禄”,暗含着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多籽的特性,又寄托着对家族繁衍、子嗣兴旺的祈愿。东辽葫芦画正是在这份深厚的文化积淀中生根发芽,匠人们以亚腰葫芦、瓢葫芦为天然画布,用彩绘的绚丽、火绘的古朴、刀刻的精妙,将民间故事、吉祥纹样、生活愿景一一呈现。每一笔色彩的晕染,每一道刻痕的深浅,都是对传统文化符号的当代诠释 —— 那些跃然葫芦上的龙凤、花鸟、祥云,不仅是视觉上的审美表达,更是民族集体记忆的生动投射,让 “福禄吉祥” 的朴素愿望,在器物之上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

传统的根脉,并未束缚东辽葫芦画创新的脚步。这里的创作者们深谙 “守正创新” 之道,在延续民间 “葫艺” 精髓的同时,大胆融入现代审美理念与创作技法。他们既保留了火绘的沧桑质感,让作品透着时光打磨的温润;又运用明快的彩绘色彩,贴合当代人的视觉偏好;更以精细的刀刻工艺,赋予葫芦立体的叙事张力。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让东辽葫芦画跳出了单纯的 “民俗饰品” 范畴,既可以是案头陈设的观赏雅物,也可以是节日庆典的文化符号,其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在创新中不断升华,逐渐成为东辽县文化产业中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艺术的光芒,总能穿越地域的界限。2002 年沈阳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展销会、2007 年第二届吉林省民博会、2008 年长春国际农博会…… 东辽葫芦画一次次在大型展会中惊艳亮相,其独特的文化韵味与精湛的制作工艺,赢得了专家学者与中外友人的一致赞誉。《沈阳日报》《吉林日报》等媒体的争相报道,吉林教育电视台的镜头聚焦,让这枚来自东辽的 “文化葫芦”,成为展示东北民俗风情的重要窗口。2011 年,东辽葫芦画被列入吉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其历史文化价值的权威认可,更标志着这门民间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获得了更广阔的舞台。

从田间地头的寻常瓜果,到承载文化记忆的艺术珍品;从民间艺人的匠心独运,到走向国际的文化名片,东辽葫芦画的蜕变,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写照。它以葫芦为媒介,让 “福禄吉祥” 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焕发生机;以技艺为桥梁,连接起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

如今,当我们凝视一枚东辽葫芦画,看到的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是东辽人民用匠心守护文化、用创新点亮未来的精神缩影。这枚小小的葫芦,正以 “一器藏乾坤” 的厚重与灵动,在新时代的文化图谱中,续写着属于东辽、属于中国民间艺术的璀璨篇章。

作者:刘恒琦、尤金华

(编辑: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