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步丈量热土 镜头记录辉煌——“博格达峰见证”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乌昌两地全媒体联动大型采访活动现场扫描

目前,头屯河连接线特大桥已完成九成施工量,预计9月中旬实现合龙。(无人机照片)

目前,头屯河连接线特大桥施工现场。

7月8日,在位于乌鲁木齐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区)的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包装车间,聚烯烃产品被打包成袋后通过传送带传送。

参与“博格达峰见证”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乌昌两地全媒体联动大型采访活动的两地记者正在采访。

7月8日,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往来的货运车辆。

叉车正在搬运聚烯烃产品。(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乌鲁木齐多式联运中心集装箱货运装卸区,工作人员使用正面吊起重机吊装集装箱。

“博格达峰见证”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乌昌两地全媒体联动大型采访现场,两地记者正在采访。(记者陈岩摄)

7月8日,在头屯河连接线特大桥项目施工现场,参与“博格达峰见证”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乌昌两地全媒体联动大型采访活动的两地记者正在采访。 (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编者按

巍巍博格达,见证七十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乌鲁木齐与昌吉两地媒体携手启动“博格达峰见证”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乌昌两地全媒体联动大型采访活动,以天山之巅的永恒视角,记录这片热土上正在书写的时代华章。

作为亚欧大陆腹地的重要地理坐标,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峰不仅孕育着冰川河流,也见证着各族人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生动实践,更见证着新疆从荒原戈壁到绿洲新城的发展奇迹。本次采访活动,两地记者将通过“故事化+数据化+场景化”的创新叙事方式,生动立体地呈现70年来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和发生的巨大变化,展现交通枢纽的动脉跃动、产业园区的创新活力、美丽乡村的幸福图景,以及各族人民携手建设美丽家园的动人故事。

每一组数据都凝聚着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每一条公路都延伸向各族群众的共同梦想,每一座光伏电站都闪耀着绿色发展的智慧光芒。让我们以博格达峰为证,讲述好这片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广袤大地上,正在发生的沧桑巨变与永恒不变的团结深情。

即日起,乌鲁木齐晚报将推出“博格达峰见证”系列报道,与大家共同翻阅这本用奋斗写就的新的史诗。

新疆网讯(记者史传芝 唐红梅 王丽丽)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天山南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博格达峰脚下,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也以日新月异之姿,书写着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时代答卷。

7月8日,“博格达峰见证”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乌昌两地全媒体联动大型采访活动正式启动。伴随着“我们出发了”的欢呼,由乌鲁木齐晚报集团、乌鲁木齐广播电视集团、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分组深入高速公路施工现场、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企业车间,感受乌鲁木齐在路网建设、物流发展、产业升级方面的澎湃活力,感知新疆栉风沐雨70载、春华秋实谱写的壮丽华章。

作为乌鲁木齐绕城高速(西线)工程(简称西绕城高速)的关键节点,头屯河连接线特大桥主桥与西引桥建设已完工,东引桥建设正加紧推进。预计9月中旬大桥将与西绕城高速主线实现合龙,届时将为乌昌交通网络再添一个重要枢纽。采访团一组记者走进头屯河连接线特大桥东引桥施工现场,拍摄钢梁架设与护栏施工画面,询问工程进度,深入了解特大桥的技术难点和建设意义。

“头屯河连接线特大桥贯通后,将大幅缩短白鸟湖至城北区域及乌昌之间的通行时间。连接线还将为八钢等产业园区提供高效物流通道,有力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中电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绕城高速(西线)工程总承包部第二分部安全负责人韩宇飞的介绍,让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张佳煜对路网联通如何架起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的桥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她说:“以后昌吉市民前往乌鲁木齐站,可直接走高速,路程时间大幅缩短,非常便捷,这个好消息一定要传递给更多人。”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重点发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等产业,辐射带动乌昌地区30余个产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和城市功能区协同发展,致力于构建覆盖新疆、辐射欧亚的国际陆港体系。

采访团另一组记者走进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多式联运中心实地采访。

现场,满载全国各地货物的大型货车集结于此。部分货物经拼装入集装箱后,转运至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通过班列发运;其他货物则根据属性,在多式联运中心完成报关后直接通过公路运输。多式联运中心繁忙有序的景象,被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常谊谊记录在镜头中。

“昌吉州拥有众多优质产品,也常借助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的中欧班列销往海外。我虽常报道昌吉州商贸物流与对外开放进展,但亲临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还是第一次,对其发展定位和优势有了更深理解。”常谊谊说,回去后要好好宣传所见所感,让更多昌吉州企业了解国际陆港区的现状与未来规划,促进本地优质产品汇聚于此,通过多式联运方式“走出去”。

“一块煤是如何变成一粒‘米’的?”带着这个疑问,采访团第三组记者走进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包装车间,看到白色米粒状的聚烯烃产品正被打包成袋,独特的生产工艺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

这里是新疆68万吨/年煤制烯烃项目产品的诞生地。这些产品销往下游,可加工成一次性餐盒、奶茶杯、医用注射器等上百种终端产品。实现这一神奇“变身”的核心,在于公司年产68万吨煤制烯烃项目中的关键装置——甲醇制烯烃装置。

该技术以煤炭为原料,经气化合成甲醇,再通过装置转化为乙烯、丙烯等基础化工原料。简而言之,这项技术成功将煤炭转化为塑料原料。

“令人惊叹。”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记者马菲阳边拍摄边感叹,“实地探访,现代化工生产的高效与精准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也真切感受到乌鲁木齐能源化工企业依托‘一带一路’核心区独特的地缘优势,正迸发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多说一句

以创新之举 促文化共享

记者混编为跨区域采访组,共享全媒体平台专栏,并邀历史学者、生态学家、国际物流专家组成智库团队,确保报道兼具历史纵深与专业高度——这样的联动大型全媒体采访活动,对于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来说,尚属首次。

当乌鲁木齐与昌吉的采访车队驶向博格达峰脚下,一场超越地域界限的融媒体实践正在天山北麓展开。从雅玛里克山38年荒漠植绿的生态韧性,到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智能调度系统压缩中欧班列通关时效70%的枢纽跃升;从固原巷社区的共治密码,到隆炬碳纤维的科技突围……镜头捕捉的不仅是成就,更是区域协同的制度创新。

当乌昌两地记者混编成组、智库专家全程护航,一种以文化认同赋能发展的新范式已然成型。

七十年沧桑巨变,博格达峰是沉默的见证者。我们以“四力”为尺,丈量这片土地从共织一张网到同筑一个梦的壮阔征程。峰立千仞,笔载春秋;愿以墨为舟,载乌昌大地的温度与锋芒,在新时代的江河中书写新疆故事的澎湃新章。(记者盖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