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凤阳鼓楼瀑布式落瓦?古建修缮不能止于“面子工程”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陈江

视频截图

近日,多条“凤阳鼓楼塌了”的视频在网上流传。视频显示,大量瓦片如瀑布般从楼顶倾泻而下,烟尘弥漫持续一两分钟。让人疑惑的是,这座鼓楼去年3月才刚完成维修验收。5月20日,凤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发布情况通报,称凤阳县委、县政府已成立调查组,责令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赶赴现场,并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调查核实。

根据通报,凤阳鼓楼历史可追溯至明洪武年间,台基1989年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但楼宇是1995年重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不算文物本体。2023年,因屋顶瓦片频繁脱落,当地启动专项维修,耗资341万元,工期180天,2024年3月通过验收。可竣工才一年多,瓦片就大面积滑落。这工程也太“短命”了,不禁让人怀疑:修缮资金是否真正用于提升建筑质量上?

从公开信息看,中标方为黄山市徽州中亚建筑安装古典园林有限公司,合同金额341万元,实际结算金额为290万元。但竣工仅9个月便出现裂缝,修补后不到半年再次坍塌,难免让人联想到“偷工减料”。更令人无语的是,当地文旅局长回应称“温差达20℃或为诱因”,按理说,古建筑修缮该有应对气候变化的专业设计,若连基本温差都难以抵御,修缮方案的科学性何在?

这事的争议点还在鼓楼楼宇的“身份”上。央视记者调查发现,1995年复建楼宇时没通过省级文物部门审批。虽说台基是文物,但楼宇复建程序不合法,导致责任主体不明确。修缮工程由凤阳大明旅游发展集团主导,它既是招标人又是验收方,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监管哪还有独立性?在这种自管自查模式下,工程质量又如何保障?

近年来,多地频现“修缮反毁文物”的情况,像沧州铁狮子腐蚀、云冈石窟佛像脱落等,背后都有“重申报轻维护”“重开发轻保护”之类的问题。凤阳鼓楼的维修招标文件显示,工程内容包括“更换瓦片、加固防水层”等,但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若监管部门仅满足于程序合规,对施工工艺、材料质量等核心环节放任自流,所谓的保护只会沦为形式主义。

早在2016年,国务院相关文件就要求文物保护要建立“终身追责制”。但在现实中,许多修缮项目验收后便无人问津,责任链条断裂。此次事件中,设计、施工、监理三方均被要求配合调查,但若追责仅停留于象征性处罚,而不深究招投标是否合规、资金使用是否透明,类似问题必然还会重演。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修缮工程本质是文化的传承。若将文物保护异化为“面子工程”“利益蛋糕”,不仅是对历史的亵渎,更是在消耗公众信任。或许人们无法苛求所有古建都“永生”,但至少要让每一次修缮都经得起时间检验。凤阳鼓楼瓦片脱落就是一次提醒:文物保护容不得半点敷衍,那些被省略的工序、被压缩的工期、被忽视的细节,终将以更惨烈的方式“报复”回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