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粒米“接二连三” 津南区大力推进小站稻全产业链发展

 津云新闻讯:初夏时节,津南区小站镇的稻田里,青青秧苗正在茁壮成长。作为小站稻发源地,近年来,津南区着重在“源”“魂”“种”上下功夫做文章,做精、做优、做强优质小站稻特色产业,紧紧围绕“种子、种植、管理、收割、运输、储存、加工、销售、消费”9要素,全力打造小站稻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持续振兴小站稻产业。

  小站镇会馆村位于津南区小站稻种植的核心区。2018年,天津市启动小站稻振兴计划。乘着小站稻振兴的春风,会馆村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天津市津门绿禾飘香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目前,小站稻的种植面积达620亩,年产稻米约50万斤。

  会馆村党总支书记郑加林说:“近年来,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年收入从最初的180万元增长到了380万元,每年还为村民发放福利支出104万余元,村民的腰包是越来越鼓了!”

  为了种出品质好米,津南区相继引进了金稻919、金稻939、津原U99等多个优质小站稻品种,同时依托天津国际水稻研究院在会馆村试验种植16个品种,其中天隆优619、金粳521、金粳618等已大面积推广。

  津南区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孙富江介绍,全区3家链主企业、60余家链上企业,合力打造国家级小站稻产业集群。在前期相继建成小站稻种源研发基地、稻种繁育基地、种植新技术示范基地的基础上,通过打造小站稻育秧基地、建成小站稻智能加工中心,提升全自动包装设备、改造低温仓储、改建稻米加工车间等项目,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

  2025年,津南区还将建设7个小站稻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包括购置大米生产线设备、小站稻全自动分装码垛一体化设备、存储库提升改造等,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小站稻产业链的整体质效。

  稻田里长出的不仅是稻谷,还有乡愁与诗意。在津南,农业是风景,文化是底蕴,旅游是纽带。小站稻不仅是粮食,更是文化的载体。会馆村的周公祠、千亩稻田展示区、沽水·孙庄民宿项目、佳沃现代农业产业园,月桥文化仓等串联起了一条“稻作文化长廊”。

  小站镇镇长任绍坤表示:“我们规划设计了兵米文化体验游、稻乡亲子游、舒心解压休闲游、稻乡农事体验游、归居稻乡休闲游5条特色旅游线路,吸引游客来这里观赏民俗风情、体验农耕文化、品尝特色美食、购买土特产品,促进乡村振兴。今年以来,我们共接待游客92万人次,农文商旅综合收入达1324.3万元。”

  “我们以稻田为画布,创作稻田艺术画;以节庆为媒,举办稻米节、农民丰收节、挠秧号子非遗展演,让游客在稻浪中感受农耕文明的魅力。从‘卖稻谷’到‘卖品牌’‘卖体验’,让小站稻身价倍增,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津南区副区长郑建立表示,下一步,津南将着力打好用好生态、科教、会展三张好牌,精心建设“四区四谷”,结合农业“十五五”规划,以“文”为魂、以“稻”为核、以“智”为擎、以“绿”为脉,大力实施小站稻振兴计划,书写好以一粒米推动乡村振兴的大文章。

  (津云新闻记者段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