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护路工作是有温度的、有生命的,出色的工作没有奇迹只有轨迹,轨迹上镌刻的是日拱一卒的积累。近年来,烟台市护路办坚持推动生态护路、文化护路融合发展,强化担当、实化举措,系统谋划护路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打造10座花园式护路房,建成1个爱路护路教育示范点,1160平米护路文化墙,平整6100余平米土地,栽植152棵各式果树,145棵绿化风景树,450棵花木,20多种近600平米绿色蔬菜,成为烟台市护路联防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强基固本,深耕细耘争创一流。一是加强组织领导。2023年市委政法委主要领导视察护路联防工作,创新提出“生态护路”“文化护路”理念。市护路办先后实地调研10余次,召开工作会议8次,制定《关于在全市护路房开展“三小园”创建活动的通知》等文件13份,明确工作目标、步骤、要求,全力推动工作任务落实。二是精心组织实施。组织区市、镇街多方统筹协调,加大投入力度,聘请园林处和建设公司专业技术人员,实地测量、设计图纸、种植施工,确保“三小园”建设兼具美观和实用效果。邀请农科院专家授课,重点讲解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极大提升了护路队员种植水平。三是开展评选表彰。先后举办“三小园”创建和星级护路房等评比活动,展示成果,表彰优秀,各区市对标差距、学习经验、加压奋进,在相互学习交流中确立目标,补足短板,助力护路房建设整体品质提升。
协同发力,多层次拓展护路职责。一是巡逻防范的“执勤岗”。2010年护路房投入使用以来,每房3名护路队员严格遵守工作制度,白天巡查、夜间值守,重要时期“双人双岗”加强防范,全面实现了快速反应、协作联动、有效处置的工作要求。二是打击违法犯罪的“前沿哨”。护路队员每天不间断排查,累计发现并处置涉路隐患问题620余件,开展各类专项行动40余次,以点带面,强化铁路沿线社会面治安管控,对周边的违法犯罪行为起到了强有力的震慑作用。三是能力提升的“充电站”。加大护路队员业务能力和政治素质培养,聘请专业同志进行知识培训,提升队员发现问题、排除隐患的能力。依托党课教育、集中学习等方式,提升队员政治站位,坚定政治立场。近年来涌现出林建宁、闫星文等一批优秀护路工作“排头兵”。
蓄力赋能,多维度发挥站点功能。一是发挥安全“监视器”功能。成立专班,实地勘察,合理规划,加大投入,在铁路沿线桥梁、涵洞、道口等重点部位布控高清摄像头256个,整合资源、信息共享,5个护路房建成智能化指挥调度平台,对重点部位全天候监控管理,全面提升预警能力和防范水平,保障社会经济大动脉安全。二是发挥前沿“宣传站”功能。以蓝烟线护路小视角阐述山东铁路大主题,设计打造爱路护路宣传教育示范点,围绕铁路历史、护路成果、警示教育、规划展望四大板块,多角度诠释“文化护路”内涵,达到“教育一个人、带动一个家、影响一个村、确保一线平安”的实际效果。1160平米护路文化墙绘既展现地方文旅特色又宣传爱路护路精神,积极营造“护路为人人,人人会护路”的良好氛围。三是发挥路地“联络点”功能。与铁路公安、工务等部门融洽协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全方位建立信息共享会商、联合应急处突、案件侦查协作、风险隐患共治、安保任务协同、法治安全宣传等协作工作机制,全力推动构建“整体统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勤联动、合力防控”的协作模式,整体提升了基层护路工作质效。
作者:烟台市委政法委 护路办 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