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能否走出艰难时刻?







文丨《财经》实习生 李佳屹 记者 李皙寅
编辑丨李皙寅
雷军在其个人社交平台发文称,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5月22日,小米战略新品发布会发布多款新品,其中,小米自主研发设计的首款旗舰处理器“玄戒O1”和小米首款SUV“小米YU7”备受关注。
(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直播截图)
“为先进的时代精英打造先进SUV”是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首席执行官)雷军在新品发布会上对YU7的定位。YU7预计7月正式上市,对于大家关注的价格,雷军表示小米战略新品发布会是预发布会,不会公布正式价格,也不会开启小定,发布会时只称“19.9万元不可能,对标Model Y的配置,卖到三十几万元差不多。”
过去一个月,对小米汽车而言无疑是多事之秋:从SU7爆燃事故、虚假宣传争议,到销量波动、市值缩水,小米这家新晋造车势力正经历上市以来最大危机。
从销量来看,2025年4月,小米汽车交付逾2.8万辆,相较于3月的2.9万辆,环比下降3.4%。对于一个新品牌来说,从数量来看,不算差,从环比数据来看,中断了此前小米汽车一路上扬的销量表现。
作为一个近年来最被关注的跨界造车品牌,并坐拥有影响力的企业家的公司,公众对小米汽车的期待更高,当不达预期的时候,失望也越大。
事故与功能争议引爆舆情
2025年4月,小米高端车型SU7 Ultra陷入“虚假宣传”的风波,引发大量争议。超过300名准车主组成维权群,联合发起无损退车诉求,要求小米汽车取消选装费用并全额退还定金。
此次风波的起因是车主对小米汽车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进行烟雾测试时,发现实际与小米汽车官方宣传的“双风道高效导流”功能不符所谓的两个风道并不贯穿,也无法实现高效导流,从而引发争议。
在5月7日《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中,小米汽车谈及双风道被质疑虚假宣传的问题,表示此前的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做了公开致歉。在此次声明中,小米汽车官方显著修改了对碳纤维双风道前舱功能的描述,从2月答网友问的“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变成了“提供了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
无独有偶,此次致歉还涉及小米汽车更新的动力输出限制问题。近日,小米SU7 Ultra汽车更新了1.7.0车机版本,更新中对车辆的动力输出进行了限制。原本宣传的1548匹最大马力被锁定,车主需要在特定的赛道上达到官方建议的圈速,才能解锁全部动力。
部分车主认为,小米汽车此举未征询消费者的意见,擅自为车主做决定,涉嫌侵犯消费者的选择。对此,小米汽车也在声明中回应称,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保障驾驶安全,但没有充分征询消费者意见,没有做好相关功能的沟通说明,有欠妥的地方。同时,小米汽车暂停了“排位模式”的推送。
稍早以前的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安徽高速上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猛烈碰撞后爆燃,造成车内3人死亡,此事故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起事故对小米汽车的品牌形象造成了巨大冲击,围绕事故中,碰撞发生后车门能否正常开启,消费者买车时是否清楚智驾水平的能力边界等问题引发了舆论热议。
4月1日和4月2日,小米集团股价连续两天大跌,日跌幅分别为5.49%和4.19%,市值两日跌超1200亿港元。
上述事故尚未有官方的调查结论公布。
近期,相关主管部门已经通过内部会议和更新标准的方式,明确要求所有车企必须保证汽车门把手的可靠性和便捷性,不得影响救援;并重申,要求车企必须客观描述汽车的自动驾驶功能,若因虚假和夸大宣传造成问题,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