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土新枝——辽宁汤河子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走笔

全国各地筛了个遍,杨彦麒最终选择将计划投资30亿元的年产10万吨己二腈项目落在锦州市太和区汤河子经济开发区。

项目“体格”大,产品高精尖。尼龙是重要的化纤产品,其主要品种“尼龙66”仅有米粒大小,却能拉丝2公里而不断。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尼龙66”将成为我国新材料领域的高景气赛道,而己二腈就是“尼龙66”的核心原料。

“长期以来,我国能生产‘尼龙66’,却不能生产己二腈,就好比‘会蒸馒头,却没有面粉’。”8月中旬,杨彦麒面对采访时的一句比喻,道出己二腈产业曾面临的“卡脖子”困境。

身为辽宁省兰麒精细化工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彦麒带领团队蹚出了一条丙烯腈法制己二腈技术国产化的“破冰”之路。目前,企业产出的优级品己二腈,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鉴定,质量分数达99.94%,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这样一个项目,当初各地纷纷伸出橄榄枝,为何选中了汤河子?“这里设施配套全,产业底子厚,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储备强,能在同一‘频道’对话。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对企业有求必应。”令杨彦麒印象深刻的是,与汤河子经济开发区首谈合作时,招商人员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着项目特点,交流过程中无须解释任何专业名词,对方甚至提前找好了项目选址附近的原材料供应商。

当地推进项目的“高位推动、高频调度”机制,让项目仿佛从纸上到地上开了“倍速播放”。“落地过程中,企业的一系列生产经营需求,当地均想尽办法解决。采访开始前,锦州的各级领导还在帮忙推进项目融资进度。”杨彦麒说。

在汤河子经济开发区,新质生产力项目加速涌入的故事正在不断上演。汤河子经济开发区,这一国家级“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特种合金产业集群”、省级经济开发区、锦州项目建设的“主阵地”,项目引力何来、发展动力何在?

一路调研采访,答案逐渐清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锦州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汤河子经济开发区在立与破、小与大的辩证思维与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立与破的平衡

渤海北岸、辽西走廊的咽喉处,创新升级的种子正在处处播撒、生根、萌芽、勃发。

置身辽宁宏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现代工业气息扑面而来,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钼业“傻大黑粗”的印象:新型连续结晶设备精准控温控流,国际领先的钼粉产线高效运转,智能化管理系统让物料运输时间缩短30%……作为深耕钼系列产品领域的“隐形冠军”,辽宁宏拓正全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发展新质生产力,向‘新’是共识。但怎么创新、从何创新,有着不少学问。我们的选择是先把新产业立起来,以数智化的新产业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执行董事孙大锐说,辽宁宏拓的转型之路,演绎了“先立后破”的辩证艺术。企业没有急于淘汰运行多年的旧设备,而是先立起智能化生产体系的四梁八柱。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生产的钼粉纯度已达4N(99.99%)级以上。

当4N级钼粉的生产工艺日益成熟,当智能化产线提升质效明显,传统生产模式中“经验依赖”“人工误差”等短板便凸显出来,此时推动的“破”,不再是被动淘汰,而是主动迭代。如今,辽宁宏拓向5N(99.999%)级钼粉发起冲击,也正是在立起更高技术标杆的过程中,稳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壁垒,实现“破中立”的螺旋式上升。

这种破立平衡的发展智慧,在汤河子经济开发区乃至锦州的产业布局中更为鲜明。立足深厚工业底蕴,当地没有简单否定传统工业优势,而是先立起“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等新兴产业集群的框架,强力推动“冶炼向材料转、材料向高端转”。

锦州市以汤河子经济开发区的中信钛业、宝钛华神、辽宁宏拓等企业为行业龙头,聚焦钛、钼、铬、锆等战略金属材料,向半导体级高纯金属、航空航天用高端合金等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当钛材料延伸至航空航天领域,当钼制品叩开半导体大门,传统产业中“附加值低”“产业链短”的局限便自然被突破。

破立之举,让锦州产业活力奔涌。目前,太和区特种合金产业集群已汇聚73家企业,形成了从金属材料生产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集群将重心聚焦于铬、锰、钛、锆、铪、钼等金属新材料的生产制造,产品涵盖合金、粉末、高纯金属、超细锆粉、高纯氧化钼、钼酸铵精深加工品以及钛钼板材及型材等品类,展现出极高的产业集中度。其中,氯化法钛白粉产能12万吨;军工级海绵钛产能2.5万吨;金属铬产能占全国41.9%;钛铁、核级锆产能占全国超50%;核级铪产能占全国超80%;金属钼加工的企业数及产量在全国产业集中度最高。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要通过传统产业的稳定发展为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未来产业的布局建设提供基础支撑,通过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以产业连续性、稳定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汤河子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志新说。

汤河子乃至锦州的产业实践充分证明,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立”,是基于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的精准布局,绝非脱离实际的盲目创新;“破”则是新旧动能迭代的自然演进,而非主观臆断的强行改造。“立”的根基愈稳固,“破”的阻力就愈小;“破”的方向愈明晰,“立”的目标就愈笃定。这种动态平衡的发展哲学,正是新质生产力在这片工业沃土上蓬勃生长的关键密钥。

小与大的协同

深入汤河子经济开发区,一套“隔墙配套、吃干榨净、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魔法”令人耳目一新。

中信钛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生产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含盐废水成为隔壁企业的生产原料,隔壁企业将这些废水分解、提纯为中水、高盐水,而这些又变身为中信钛业的生产原料。

与中信钛业一墙之隔的“魔法师”,颇有来头。

这家负责“变废为宝”的企业隶属于管委会设立的国有平台公司——汤钛集团。企业设立在中信钛业附近,就是为了方便帮助域内企业提质增效。

如此隔墙配套,效果如何?汤河子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佳伟与安全环保部部长周伟粗算了一笔循环经济账:处理盐酸废物,原处理方式每吨需支出300元成本,现循环利用每吨反可产生500元至600元产值;按理论计算值看,12万吨盐酸原处理方式需约3600万元支出,现方式可产生约6000万元产值。

在汤河子,这样为企业生产所需量身定制的配套故事,俯拾皆是。锦州集信实业有限公司为完成生产订单需要大量用电,开发区为其铺设用电专线到工厂内,解决燃眉之急。

“隔墙配套”,照见当地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的思路。开发区自诞生之日起,其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与探索便从未停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开发区新一轮迭代升级、提质增效势在必行。

“我们是小管委会,却孵化出大平台公司,服务经营主体解决各类生产经营需求,让小园区富含大能量。”李志新说,激活内在动能,关键在机制重构,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始终是汤河子的重点攻坚任务。

首先是对管委会进行“瘦身”,当地打破原有结构,整合组建与产业投资、招商引资、园区运营息息相关的6个大部室,人员精简至25人。

其次是对平台公司“增肌”,开发区成立汤钛集团,下设涵盖融资担保、产业投资、污水处理等多个板块的7家子公司。

改革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小汤团队”是个例子。

“企业在厂区搞生产,小汤在身边做后盾。材料多,我来帮您收;流程杂,我来帮您办;难题卡,我来帮你破。不用您东奔西跑,不用您焦急等待。办事找小汤,有事我来帮。”小汤团队负责人汪影说,当地为服务企业专门成立“小汤团队”,让“企业办事不出厂区,项目办事不出园区”成为常态。

“以前办理施工许可需要跑四五个部门,如今在园区一站式服务中心,小汤团队给我们全程帮办代办”。对于“小汤团队”服务,嘉迈新材料项目负责人笑谈中露出满满的踏实感,“前几天,我们随口提了一句,路灯少、缺绿化,才两天,绿地就给种上了,路灯也给安上了。”

实际上,不止汤河子,类似的“小汤团队”始终奋战在“锦绣之州”项目建设一线。“‘双高’机制下,我们压实项目‘谋立推建’各个环节,‘点对点’疏通规划、用地、融资、审批等堵点难点。同时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推动项目平均审批时限压缩近57%。”锦州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豪润达润滑油添加剂项目从取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证到核发施工许可证仅用21天,实现“拿地即开工”,成为“锦州效率”的标杆案例。

在汤河子经济开发区采访,各位企业家表达各有侧重,但不约而同地提到:奋力建设好区域中心城市。如今的锦州,全市上下抓发展、谋突破、促振兴的精气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学赶超、争先进位的势头愈发强劲。

“锦州是‘英雄城市’,英雄从来都是在冲锋陷阵中产生,躺平、摆烂是不会产生英雄的,我们必须奋勇争先。”锦州市委主要领导说,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有什么样的工作状态。当下,全省正在奋力夺取三年行动决战决胜的全面胜利,能不能啃下一块块“硬骨头”,能不能把更多“不可能”变成“可能”,关键靠过硬作风,尤需葆有难必克、业必兴、事必成的精气神。

这股精气神正充盈辽沈大地,激励各行各业一步步攀上决战决胜的高峰,览赏振兴发展的壮美风景。

(辽宁日报 记者 董翰博 张继锋 白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