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是何方神圣?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博导,1939年1月30日出生于重庆市,祖籍浙江杭州,今年八十六岁。
钱理群不仅是教授,而且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他以对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学和社会的精神研究,特别是对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审查,赢得了海内外的重视与尊重。此外,他还一直关注教育问题,多有撰述并为此奔走。
钱理群的学术研究主要聚焦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鲁迅研究、周作人研究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代表作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周作人论》《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丰富的痛苦——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1948:天地玄黄》等。
近年来,钱理群就养老问题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首先是养老人生的 “五大回归”,即回归童年、回归自然、回归家庭、回归日常生活、回归内心。其根本意义在于回归人的生命的本真状态。
其次是养老人生的“三宽”:即宽松、宽容、宽厚。人们的生活与内心都应该“宽松”,对周围的世界和自己都要“宽容”,更要“宽厚”。有了这“三宽”,就可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人们的晚年也就能进入一个宽阔而自由的天地。
再次是养老人生的最后“两个设想”。设想一:“活力养老”最后的闪光发亮。让自己的生命达到“米寿”,力争延长到90岁甚至以上。拥有一个“静养、读书、写作”期,即所谓“活力养老”的最后闪光、发亮。设想二:进行“我是谁”的追问。作为一个人,特别是中国人,都是一个“群体性”的、“我们”式的存在,而不是个体性的“我”的存在。现在老了,退休了,脱离了单位,成了养老院里的一个普通居民,没有头衔、身份、地位的老头、老太。直到此刻,人才可以摆脱原有的存世身份,自由、放开地活着,开始倾听人内心深处的声音,让人本质性的存在显现出来,由单一的自我变成多重自我,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此外,还要有人性的新发展——把自己曾经有过,却阴差阳错没有实现或没有充分实现的兴趣、爱好、向往发掘出来,把自己的最大潜能发挥尽致,重建自我,生命因此有了一种新的存在形态。有了老年人生的回归与重建,尽管步履蹒跚,却成了“超越性的老人”,这就是“老中的不老”。
窃以为,钱理群提出的这些养老理念,特别是“五、三、二”的主张,非常有道理,值得老年人采纳。
作者:星沙老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