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科技和通信部副部长赛萨纳:共享绿色机遇 共筑发展通途|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7月5日下午,在2025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贵州省国际友好城市绿色发展与产业合作”主题论坛上,老挝科技和通信部副部长、老中友好协会副主席赛萨纳以“共享绿色机遇,共筑发展通途”为主题展开主旨演讲。

赛萨纳指出,老中两国山水相连的天然纽带与历久弥坚的传统友谊,为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尤其自2021年12月中老铁路通车以来,这条纵贯中南半岛的钢铁动脉不仅重塑了两国时空距离,更成为贯通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与绿色合作的黄金走廊。

赛萨纳重点介绍了老挝清洁能源发展成就。老挝水电开发成效显著,全国水电装机容量占比已达85%,年度发电量远超国内需求。与此同时,老挝正加速推进能源结构转型,根据《老挝国家新能源总体规划》,至2030年光伏发电占比将提升至22%,风力发电占比达5%。他认为,贵州在新能源技术研发、设备制造和智能电网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与老挝丰富的水能、太阳能及风能资源形成完美互补格局。这种优势叠加将为双方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智能输电系统构建以及区域电力贸易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创造广阔空间。

老挝科技和通信部副部长、老中友好协会副主席赛萨纳

在农业合作层面,老挝作为热带农产品资源富集地,盛产优质香米、榴莲、山竹等特色作物,而贵州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及质量认证体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他建议双方共建跨境农业合作示范区,联合选育适应热带与亚热带气候的优质作物品种,依托贵州先进的冻干技术、生物提取工艺,将老挝原生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这些产品可通过中老铁路高效物流网络,48小时内抵达中国西南市场,并辐射至RCEP成员国。

针对中草药产业合作,老挝森林覆盖率达70%,拥有超过2000种药用植物资源,而贵州作为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在规范化种植、成分分析及成药研发方面积累深厚经验。双方可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在老挝北部山区设立GAP种植基地,运用贵州的生态培育技术提升药材品质,共同开发符合国际标准的传统药物制剂。这种“老挝原生药材+贵州研发技术”的合作模式,有望在东盟健康产品市场开辟新赛道。

赛萨纳高度评价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贵州在喀斯特地貌生态修复、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以及大数据赋能的环保监管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为同属山地国家的老挝提供了宝贵参考。他特别关注贵州“数字茶园”管理模式,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施肥、灌溉的精准控制,这种智慧农业模式可复制应用于老挝咖啡种植园,在提升品质的同时减少30%的农业化学品使用量。

科技通信领域,老挝正在实施“智慧国家2025”战略,亟需提升光纤网络覆盖率与数据中心算力。贵州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数据中心绿色运维、人工智能算法应用方面经验丰富。赛萨纳提议共建老黔数字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开展热带气候条件下数据中心节能技术研发。

旅游产业合作方面,他构想打造“澜沧江-乌江生态文化旅游廊道”。这条线路将连接老挝世界文化遗产琅勃拉邦古城与贵州苗族侗族文化圣地,整合万荣喀斯特探险与荔波水上森林生态体验,形成“自然奇观+人文遗产”的跨国黄金旅游环线。双方计划互设旅游推广中心,联合开发“一程多站”签证政策,力争2026年实现双向游客流量增长40%。

环保产业合作同样前景广阔。贵州在喀斯特地区水污染治理、磷石膏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突破,可有效解决老挝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环保难题。赛萨纳透露,双方正在探讨在万象市共建环保技术转移中心,首批合作将聚焦餐厨垃圾沼气发电与河道生态修复项目。

赛萨纳指出,中老铁路这条钢铁纽带正转化为绿色发展的动能通道,未来三年双方将重点推进三大工程——老北光伏农业一体化项目、中老中药材质量追溯区块链平台、跨境生态旅游数字服务平台。这些项目不仅将深化中老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将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提供“发展与环境共生”的区域实践样板。

他在演讲最后引用老挝古谚“同乘一舟,共济沧海”,呼吁各方把握绿色转型的历史机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谌思宇 韦寒

摄影 龙永

编辑 罗昌

二审 何欣

三审 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