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迷彩绿到代码蓝——华理毕业生从军营到实验室的蜕变

人物简介:徐壮壮,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2019年9月至2021年9月,服役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某部某支队,获评“四有优秀士兵”,记嘉奖一次。在校期间,曾获国家奖学金、校优秀奖学金以及校优秀学生等荣誉;作为国家级“大创”项目负责人,曾带领团队获得上海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一等奖、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目前,已保研至本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想好就去做,人生不凑合,徐壮壮的青春“野”得与众不同:为了体验不一样的青春,他毅然选择在军营淬炼成长;退伍返校,他勇夺年级综合排名第一;在就业与升学的十字路口,他锚定具身智能领域作为新“战场”……

“单杠一到八练习,义务兵做到五练习就算合格,我做到了七练习!”说起在武警某部的训练,徐壮壮的声音依然透着掩不住的自豪。

谈到入伍动机,徐壮壮会心一笑。“我想,人生最好要有两个经历:部队和大学。大学正在经历着,部队却还没体验过——我想看看不一样的世界。”

大一结束后,徐壮壮毅然暂停学业,选择入伍。新兵连90天的淬炼,让徐壮壮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破茧成蝶”。从6点晨训到夜间加练,体能训练的强度呈几何级增长。“最难忘的是木马训练,那是所有新兵的‘噩梦’,甚至有些老兵也跳不过去。”徐壮壮回忆道,为了通过支队考核,全班在雨中搭棚,从早到晚地加练,最终全员合格时,中队长哭了,战友们抱在一起喜极而泣。

“青春只有一次,既然心向往之,何不放手一试?”如今回望军旅岁月,徐壮壮的话语铿锵有力,“在报效祖国的同时完成自我蜕变,这样的成长经历,必将成为生命中最闪耀的勋章。”

2021年秋,褪下军装的徐壮壮重返校园,转入信息学院。他主动与老师建立联系,并将军营里淬炼出的纪律性化作“制胜法宝”:每天6点起床,雷打不动地晨读、学习;没有课就去图书馆或食堂,找个地方巩固代码;晚上跑步、俯卧撑、单双杠等维持体能,“就像在部队出操一样”。三年磨一剑,在自律自主的校园生活中,徐壮壮交出了一份令人惊叹的成绩单:年级专业第七、综合排名第一。

“毅力、专注与执行力,这就是我的秘诀。”徐壮壮说。这让他和团队接连斩获上海市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一等奖和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

备赛期间,作为负责人,他像侦察兵般主动出击:主动联系老师获取“情报”,了解领域前沿动向;锚定跨界融合生物与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战场”搜集资料,持续“武装”自身技能库;向老师和学长请教“作战经验”,反复“演练”参赛方案,不断总结、润色。在他看来,科研与从军本质相通——“都是挑战未知,只是战场换了”。

为了将军旅精神带入校园,他连续3年担任军训教官,积极参与国庆、建党、建军节等升旗仪式……“军旅生涯锻造的纪律性,已深深融入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徐壮壮说。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就业与升学,一定要做好个人规划与时间分配,选择适合自己的出路。”徐壮壮仔细权衡后选择继续深造,他留校加入冯翔教授课题组,研究具身智能与多智能体协同,这一选择也恰好契合了他对“创新性工作”的追求。“类似春晚的跳舞机器人编队,我也想做得更接地气、更加多元。”谈及未来,徐壮壮眼中闪着光。

现在的徐壮壮,不仅在学术上不断突破,还爱上了滑雪运动。“摔得越痛,滑起来越爽。摔跤很正常,但是带着伤痛的经验再次驰骋在雪场的那一刻,感受是非常棒的!这就像学术攀登,需要不断挑战,不断突破。”

一路走来,徐壮壮的人生确实有点“野”——从军营的迷彩绿到实验室的代码蓝,从训练场的四百米跑道到滑雪场的雪道,他始终以军人特有的冲锋姿态,在每一个领域突破自我、挑战极限。

原标题:《从迷彩绿到代码蓝——华理毕业生从军营到实验室的蜕变》

栏目编辑:王蕾 图片来源:华东理工大学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