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流与传统间寻平衡的《歌手2025》,为华语乐坛探新路

在刚刚落幕的歌王之战中,歌手陈楚生演唱了自己的新歌《获奖之作》,用这首走心的歌曲结束《歌手2025》的旅程,既道出了他对歌唱的态度,也唱出了他对人生起伏的深切体会。这首歌也延续了他在这个舞台上的一贯风格,“我选的好多歌其实不是市场上很主流的情歌,更多是描述生活,感悟思考”。而在他拿下本届“歌王”的赛后采访上,陈楚生更坦言,“我还是那句话,在我的心里,没有‘歌王’,有的是每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歌手,我们每一个人真的都是独一无二的。”

同样在歌王之战中带来自己的新歌的还有单依纯,她借“我情愿,才敢于,如此专注地欢愉”的歌词,再次表达自己一直以来对创作以及音乐的态度。就像她在赛前采访说的,“我来这个节目不是来证明自己多能唱的,我的目的是让大家听到什么音乐,我有很强烈的表达的欲望。”


无论是张扬的表达还是内敛的沉淀,《歌手2025》的舞台上,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诠释着音乐与文化、个体与时代的深层联结。

2013年《我是歌手》以“纯粹音乐竞演”的初心登场,一举重塑了观众对音乐综艺专业性的认知基准,也让全社会开始聚焦“音乐本体价值”与“不同代际歌手艺术表达”的深层对话。十余年间,《歌手》系列如同一位乐坛观察者,见证着一代代歌者在舞台上解构经典、重塑风格,用声线与编曲的碰撞拓宽音乐表达的边界。


渐渐地,我们能清晰感受到乐坛生态的微妙变迁:从曾经“权威乐评定义审美”到如今“多元声音共同塑造潮流”,从资深唱将的“经验传承”到年轻歌者的“个性突围”,《歌手》系列的每一次进化,都像一把精准的调音器,校准着专业内核与大众审美的共振频率,映照着华语乐坛“代际共生”的新图景


正因如此,如今站在终点回望湖南卫视、芒果TV推出的音乐交流竞技节目《歌手2025》,其带来的热度和引发的现象级讨论其热度早已超越了一档音乐综艺的范畴,更像是一场全民参与的音乐审美研讨会:有人为《悟空》的颠覆性改编争论,有人为《李白》不断重复的“如何呢,又能怎?”的怪诞狂野上头,还有人为《天后》的逆天声压折服,让不少网友在评论区直呼“这个舞台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这么单纯好听的歌了”。这些讨论无关流量高低,只关乎每个人对音乐最本真的理解与热爱。


而看似汹涌的流量浪潮背后,是节目精准触达了每个普通人心中对“好音乐”的朴素期待——那是疲惫时的慰藉,是喜悦时的宣泄,是迷茫时的共鸣。《歌手2025》就像一面映照时代声浪的棱镜,让我们在多元的旋律中,看到了华语乐坛的无限可能,也照见了每个听者心中最真实的音乐渴望。


在保证专业性的基础上,坚持“多元共荣”的音乐探索


不论是音乐形态还是参与个体,“多元共荣”都成了《歌手2025》最核心的精神内核。这一季节目中,从林志炫这样的60后歌手,到单依纯、马嘉祺、格蕾丝·金斯勒等00后新生代歌手,他们都开始大胆尝试在改编歌曲方面释放自我,将舞台转变为探索音乐的欢乐游乐场。


《歌手2025》监制洪啸曾提到,在选择嘉宾阵容时,节目音乐的专业性一定是节目组选择标准的首位,但同时也期待,这些年轻歌手们能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吸引拥有不同审美的年轻听众,也会以更青春和活力的状态表演出符合当下年轻人喜好的舞台。


在这样的初衷下,《歌手2025》坚持包容一切的音乐形式,也尽可能地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袒露出独特的个人的特质。无论是单依纯对《李白》的改编,跳出原有框架,以独特视角和创造力掀起年轻网友翻唱、二创的热潮;还是者来女演唱《三界四洲》引发“三千四周无双休”的网络热梗,成功实现音乐破圈与年轻化传播;更不必说美国歌手格蕾丝·金斯勒用中文演唱经典歌曲《如愿》,用音乐搭建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


这些音乐表达背后,其实都是华语乐坛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中,对多元可能性的不懈追寻:华语乐坛不再固守单一范式,而是以开放姿态拥抱多元风格,让不同基因的音乐元素碰撞出新鲜火花。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歌手2025》的歌手总能处在“风口浪尖”,尤其这一季更是让新生代歌手崭露头角。因为他们的每一次创作都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既带着打破常规的锐气,也必然激起观念碰撞的涟漪。然而,当年轻一代在信息爆炸中寻找自我标识,在标准化表达里渴望个性释放,他们总会在新声代的旋律里确认自我,在多元的表达中寻找共鸣。这是刻在当代青年基因里的表达欲与探索欲,也是《歌手2025》里年轻歌者用音符传递的、属于Z世代的音乐态度与文化表达


可以说,《歌手2025》从未止步于对既有音乐范式的重复,而是敏锐捕捉到引领音乐审美的时代契机。这也是节目真正的价值,将足够多元的音乐本身视作最鲜活的创新表达——它不仅是歌手记录生活褶皱、传递生命体验的载体,更成为一种对待音乐的虔诚态度,而这种态度,正通过每一位登台歌手的作品与表现,渗透进青年群体的文化认知中。


当然,《歌手2025》如预期般在音乐审美与创作理念上带来了深刻碰撞,却也难免伴随一些争议:有人对实验性编曲提出质疑,也有人就年轻歌手的风格表达展开讨论,甚至总有“难听”相关的词条登上社交平台热搜。但《歌手》这一音综IP的长盛不衰从来不止于当下的喧嚣,而是始终以音乐为锚点,在多元表达中守护着对艺术的敬畏


时间终将证明,那些关于风格、代际、审美边界的讨论,恰恰是它作为乐坛镜像的价值所在,而这份对音乐本真的坚守,值得长久信赖。


以音乐为桥,铸青年文化认同之基


“敬故友,敬国度,敬相会”,这是首期开场音乐奏起前,《歌手2025》节目里出现的一句文案;“敬音乐,敬坦荡,敬真实”,歌王之战收官后,节目让“跨越山海、彼此懂得、共同闪耀”为这次音乐之旅画上句点。《歌手2025》让我们看到,本土文化的表达并非陈旧的符号,世界音乐的碰撞也不是对传统的消解,每一段旋律都成为文化认同的鲜活注脚,每一次致敬都能化作文明传承的生命力


从尽可能多地多元呈现到让更多的观众产生共鸣,节目也在不中断贴近大众的过程中深化对青年文化认同的塑造。当年轻观众在改编的经典旋律里感受情感的浓度,在跨界的音乐实验中看见文化的包容,他们对“自我”与“时代”的认知便有了更鲜活的注解,文化认同也在这样的共鸣中逐渐清晰、愈发坚定。比如陈楚生这一季就是在用《将近酒》《凡人诀》《小情歌》《行走的鱼》《获奖之作》等12首歌曲唱出了12种致敬,致敬传统文化、致敬平凡人的觉醒、致敬生活、更致敬本就了不起的自己。


这也是《歌手2025》的风向标意义所在,它让音乐创作成为连接个体表达与群体认同的纽带、本土文化与世界艺术交融的桥梁。歌手们用作品证明:真正的音乐潮流,从来不是跟风模仿的喧嚣,而是扎根于时代土壤的真诚创作;而青年在这样的音乐场域中,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审美语言,也锚定了更具文化自信的身份认同。


行业常说,“综N代已经成为了综艺市场中的常态,综N代难逃‘中年危机’的疲态”。


今年,《歌手》系列已经走到了第十季。在综艺市场群雄逐鹿、新IP层出不穷的当下,这档老牌音乐综艺非但没有陷入“观众审美疲劳”的困局,反而持续占据话题高地,稳居头部阵营。截至今日12点,节目共获全网热搜21426个,微博热搜2853个,全网1254个热一,#单依纯王力宏 好听##陈楚生歌王##歌手排名#等话题获得微博双榜57个爆,相关话题阅读量1080亿+。


究其根本,在于《歌手》从未躺在过往的成绩单上停滞不前。从最初的“顶级唱将竞演”到如今的“新老歌手代际对话”,从传统舞台的精密呈现到技术突破带来的全景直播新体验,每一季的节目都在以肉眼可见的突破刷新观众对音乐综艺的想象。


更关键的是,“创新求变”早已不是它应对市场的权宜之计,而是深植于节目基因的生存哲学——既敬畏音乐专业的内核不动摇,又敏锐捕捉每一代观众的听觉偏好与情感需求。这种对“变与不变”的精准拿捏,让节目在多年的迭代中始终葆有新鲜活力。


如今,国产音综正迎来新的创新爆发期。


因此,恰好处在这股浪潮之中,《歌手2025》的探索与突围,在行业实践层面便有了更具启示性的方法论价值——引领青年文化的关键,不是迎合潮流,而是成为潮流的“孵化场”:用多元音乐激活青年的表达欲,用文化融合筑牢青年的认同根基,让音乐不仅是娱乐,更是青年认识世界、确认自我的“精神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