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了解到,以建立高效、精准、便捷门诊慢特病经办服务体系为核心,青岛市医疗保障局通过创新门诊慢特病定点管理机制、升级公共服务能力等,对门诊慢特病政策进行一系列优化调整,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减轻患者负担,增强医保经办服务的可及性与便利性。
据了解,青岛市医保局打造了门诊慢特病申办“四个零”服务模式。零材料。部分病种通过信息共享进行申办,2024年6月1日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起,“恶性肿瘤的门诊治疗”“组织或器官移植”两个病种实现了“免审即享”。截至目前,全市累计为4000余名参保人办理门诊慢特病病种待遇“免申即享”业务;零时限。白血病、尿毒症透析治疗等39个门诊慢特病病种在51家医疗机构实现“即时办理”;零跑腿。依托“爱山东”“青岛医疗保障”微信公众号和“青岛市医疗保障局”官网线上平台,参保人可办理门诊慢特病申办、定点医疗机构变更等业务,实现业务“指尖办”“零跑腿”;零距离。依托全市264家医保工作站,将门诊慢特病申办下沉至基层,构建“15分钟医保服务圈”,让更多群众享受到“家门口”的服务便利,大大方便了群众特别是老年人就近办理医保业务。
坚持机制创新,提升服务力度。青岛市医保局率先落实省内门诊慢特病资格互认。2024年11月12日起,取得全省统一病种的门诊慢特病享受资格的参保人员参保关系在省内正常转移接续时,无需再次提交材料,可凭转出地相关材料直接认定。2024年12月,我市为全省首位申请省内资格互认的刘女士办理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种待遇,截至目前已累计为20余位参保人办理省内门诊慢特病资格互认业务。
建立门诊慢特病准入退出机制,执行全市统一的病种范围、办理流程、办理材料及办理时限。完善门诊慢特病病种退出机制,自2025年6月1日起,对肺结核、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等5个病种按临床治疗需求设置不同时长的待遇享受期,把好待遇“入口关”;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办理流程进行再造,建立随机派单的集中审核平台,各个环节都由不同的经办机构完成,线上流转,申办流程和申办材料可全流程溯源。建立抽检机制,按月随机抽检定点医疗机构的门诊慢特病认定材料,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按季度进行自查自纠,并且将抽检结果纳入医疗机构年度考核,降低基金流失风险,严守基金安全底线。(记者 王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