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流传一则“一母亲因殴打女儿致其死亡”的相关信息。5月15日,浙江温州瓯海区郭溪街道办事处对此通报称,5月8日晚,居民郑某某在家中管教9岁女儿胡某某时,对其进行训斥打骂,致使胡某某受伤,后经送医抢救无效不幸离世。犯罪嫌疑人郑某某已被刑事拘留,案件在进一步侦办中。
此事一开始在网络传开后,就引发无数网友关心,人们一边揪心,一边期待着此事是假的,或者后果没那么严重。但当官方通报发布后,最坏的结果还是被证实,这无疑令人难过且遗憾,当然更有愤怒和不解:对一个9岁的孩子,“管教”何以至此?
孩子调皮了、犯错了,不是不可以管教、训诫,但方式方法很重要。
长期以来,社会上都有着“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这种错误观念必须转变。试问,一旦“暴力教育”被一定程度认可,标准和边界又在哪里?家长情绪一旦上头,又如何去把握分寸、拿捏轻重?
近些年,随着社交平台尤其是短视频普及,我们经常在网络看到不少家长管教孩子的场景,比如辅导作业、孩子“拆家”等抓狂时刻。虽然这些短视频基本都不会呈现“家暴情节”,最多就是以“镜头剧烈颠簸”的形式结尾。但是留言区仍会充斥着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观点,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若想杜绝类似悲剧,一个基本原则必须被确立,那就是在管教孩子中,不能施加暴力是底线。守住了这个底线,失手也好、意外也罢,也就可以避免。
更何况,殴打孩子是明确的违法行为。在法律的定义中,家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家长对孩子实施殴打,长期对孩子进行辱骂、贬低,限制孩子的人身自由等,都可能被认定为家暴。
一些家长总觉得“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适当的体罚也有好处”……但这种观念落伍了,既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更未必是健康有效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施加暴力不仅很难解决问题,也往往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乃至留下童年阴影,造成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
值得一提的是,据事发地村干部称,涉事家庭中另有三名孩子已妥善安置,孩子父亲也从国外归家。有网友说,“一个舍不得打,多了就随意了。”这种观念同样要不得,保护任何一个孩子免于家暴,应是一道社会底线。
也有必要再重申一遍:打孩子,绝不是家务事。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发现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或者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情形,都有权劝阻、制止或者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控告。
如果郑某某不是第一次打骂孩子,其实也有更多值得反思和改进的空间。目前,当地多部门已介入协助家属做好善后等工作。也希望这次事件能够给所有家长提个醒,如果一些家长能从中检视自己的行为,转变教育方式,也算是一种社会性的“善后”。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