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瓜子 大有作为
—— 浙江长兴推动地理标志产品商标品牌发展成效显著
□ 孙建新 董雨婷
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有这样一颗小小的瓜子——长兴吊瓜子,它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也肩负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从无人问津的普通炒货,摇身一变成为全国知名品牌,长兴吊瓜子的发展历程,正是地理标志赋能乡村经济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长兴县聚焦“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营”“农户利益联结”三大核心环节,将传统农产品长兴吊瓜子打造为全国知名品牌,以吊瓜子“小产品”成就了“大产业”。
长兴吊瓜子取自当地特有植物栝楼(俗称吊瓜),此瓜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清代。清嘉庆十年《长兴县志》记载了瓜蒌(栝楼果实)子(吊瓜子)种植的相关内容。经过清洗、晾晒、炒制等多道工序加工后,该瓜的籽便成为了可供食用的美味炒货。
2010年,长兴吊瓜子获准使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标志着长兴吊瓜子在品质和特色上得到了权威认可,也为该产业未来的蓬勃发展筑牢根基。
革新生产
从分散到全链管控
曾经,当地农户多在自家房前屋后小规模种植长兴吊瓜,管理方式较为粗放,产量和质量均难以保障。为提升吊瓜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在长兴县市场监管局的指导下,长兴县农合联(供销社),牵头成立吊瓜产业农合联,在抛渎岗村、东风村等主产区建设了7个标准化示范园。这些示范园犹如明灯,引领着整个产业的发展方向,持续优化地标产品的质量管控模式。
此外,长兴县市场监管局牵头制定并出台了湖州市首个地理标志产品市级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长兴吊瓜子》,为长兴吊瓜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规范化、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为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在种植环节,该局工作人员精心引导种植户全面推行统一种苗、统一农资、统一培训“三统一”模式,助力产量提升20%。引进自动化炒制生产线,使年均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产品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为进一步强化质量管控,让消费者吃得放心,长兴县市场监管局还开发了吊瓜子溯源平台,实现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产品追溯上链企业全覆盖。如今,消费者只需手机扫码,便能获取产品的产地、加工信息等,真正实现了从田间到货架的全流程数据追踪和质量管控。这一举措极大地增强了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信任,该平台投用后,消费者投诉率下降了60%。
创新运营
从土货到网红爆款
过去,长兴吊瓜子是仅限于当地售卖的“土特产”,知名度和市场占有份额较低。2021年,长兴县吊瓜产业品牌指导服务站成立,成为品牌化运营的转折点。该服务站整合该县市场监管局和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的优势资源,为吊瓜产业提供从品牌创建、使用到维护的全周期服务,推动地理标志红标使用覆盖率达到100%。
为挖掘吊瓜子文化内涵,提升品牌附加值,长兴县开发了含吊瓜造型书签、文化故事明信片的文创礼盒,并定期举办吊瓜子文化节等活动。同时,依托“长兴鲜”区域公用品牌,该县市场监管局联合县农业农村局积极构建起线上线下联动的营销网络——在线上,借助淘宝、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使吊瓜子年销售量达到2700吨,销售范围覆盖全国30个省区市;在线下,布局景区特产店、商超专柜200余家,形成“全网触达”销售格局。2024年1月,该县成立“中国吊瓜之乡东风村”直播间,截至目前,该直播间订单量达到约5万单,销售额达100万元。如今,“长兴吊瓜子”话题播放量已超过2000万次,长兴吊瓜子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网红爆款产品。
共享红利
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
为解决农户在吊瓜产业中大多各自为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的问题,长兴县市场监管局深入挖掘“地理标志+”的潜在价值,将生态旅游建设、历史文化传承等与地理标志产业发展有机融合,通过举办地理标志产品直播节、产品展销会等拓展宣传渠道。
该县吊瓜产业的致富示范辐射效应正在不断扩大。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吊瓜扶贫基地成立,并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保底收购、技术培训等方式,带动600余人次村民就近就业。此外,该县全力打造“吊瓜主题生态园”,将种植观光、加工体验、农家乐等多种业态有机融合,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实现户均年收入增加1.5万元,让农户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长兴吊瓜子从“小产品”到“大产业”的跃升,充分证明了乡村振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产业发展上精耕细作。通过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通过品牌化运营拓展市场份额,通过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共同富裕……长兴县以吊瓜子为切入点,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深刻变革,为地理标志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