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变革重塑赣鄱工业版图

众所周知,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不仅控制着我们的思维、记忆、情感和行为,还负责协调身体的各项功能,更是智慧与创造力的源泉。

如果,给产业装上一颗“大脑”,又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走进德安县华远针织公司中控室,监控大屏上,成品产量、订单趋势、耗能情况等数据一目了然,只需输入相应参数,不同类型的产品即可完成自动化生产,“时间和人力成本直接节约了三成以上,生产能耗成本下降了一成。”

这就是一颗有智慧、会思考的“大脑”,给传统产业转型所带来的“乘数效应”。

近期,江西省启动2025年“产业大脑”揭榜挂帅工作,围绕“1269”行动计划12条重点产业链,建设一批省级行业“产业大脑”。截至目前,江西已完成鹰潭铜产业、九江纺织产业、吉安电子电路产业等“产业大脑”平台搭建,并实现应用推广,接入企业约1000家。

“‘产业大脑’建设是江西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说,江西应立足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提升对产业全流程的感知和调控水平,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制造业数字化格局中的竞争力。

当传统产业装上“最强大脑”,一场由江西“产业大脑”驱动的智造变革,正深刻重塑赣鄱工业版图。

江西鑫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智能工厂。信息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祺 摄

转型实践

从“蒙眼射箭”到“精准导航”

在华远针织公司,一块会“说话”的综控大屏,让人深刻理解了啥叫“科技改变命运”。

“以前接订单就像‘蒙眼射箭’,客户要1公斤样品,开机就得干出200公斤,一年光样品费就浪费几十万元!”负责人高文根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感慨。现在有了数字系统“最强大脑”,“以销定产”玩得明明白白。

江西千亿级产业达14个,传统产业占比约7成。如何让产业焕发新活力?“产业大脑”的建设和应用是破局之策。

“产业大脑”以工业互联网为“筋骨”,数据为“血液”,把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拧成一股绳,让企业生产、产业生态、政府治理全面实现“数字化变脸”。

为啥非要通过“产业大脑”搞数字化改造?制造业要是不跟新一代信息技术处好关系,那就是等着被拍在“沙滩”上。

数字化改造就像给传统产业植入“智能芯片”,从里到外都能焕发新生,降本增效只是基本操作。

作为国内有机硅的“老大哥”,永修县的有机硅产业历经30多年发展,参与并见证了中国成长为全球最大有机硅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历程。

今年6月,全省“产业大脑”工作推进会在南昌市召开,永修就有机硅“产业大脑”建设和发展作交流发言。

“我们打造数字底座、数据仓库及能力平台,打通政府、企业、行业等数据资源,开发系列场景应用,赋能政府精准治理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推动有机硅产业能级跃升。”永修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如今,永修县已汇集166家上下游及配套企业,开发出1000多种有机硅产品,产业关联度达70%,成为国内有机硅产业链最完备的基地。

高安市建筑陶瓷“数智工厂”,让数据当“指挥官”。以前靠经验做决策,现在靠数据玩精准调控,生产线就像装上了“智能导航”,指哪打哪,这波操作直接让老产业来了个“华丽转身”。

这,正是江西“产业大脑”的破局密码,劈开一条通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破局之路。“政府+企业”组“最强CP”,政府带头确保“顶层设计”不跑偏,联合企业、机构组“多元战队”,通过数据协同、数据赋能,驱动全产业链协同数字化转型。

智慧之脑

重塑制造基因 驱动转型升级

一只只机械臂旋转作业,一条条传送带不断把产品输送到指定地点,一个个关键数据实时展现在大屏幕上……在宜春科陆储能技术有限公司建成的国内首个锂电储能5G数字化工厂,“工业大脑”指挥若定,“一键生产”成为现实。

“这是数字化改造带来的变化。目前项目已完成一期建设,为企业提升了20%的订单交付率和27%的产品合格率。”在企业负责人王相谦看来,相较于传统生产经营模式,探索数字化、迈向现代化已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设定参数、按下启动键,自动化设备开始有序进行,各环节由计算机精准控制,所需物料均通过厂房之间的自动化管道传送。这是江西升华新材料有限公司首条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线的“智慧”生产场景,机器换人、生产换线,全面开启了数字化转型之路。

在“产业大脑”的赋能下,数据驱动正催化产业跃升,如今,江西越来越多的“数字车间”实现了生产流程“再造重生”,现代化高端生产场景不断涌现,产业能级不断攀升。

曾因数字化转型成本高、产业链协同弱而步履蹒跚的中小企业,借助“产业大脑”赋能,正在实现计划、生产、销售的全链路精准对接。

以九江纺织“产业大脑”、南康现代家具“产业大脑”为代表,靠着“产业大脑”实现从生产到营销全链条“改头换面”,不仅让老产业焕发新活力,更在智能决策与产业链服务能力提升中,重塑竞争优势,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稳步迈进。

专家指出,在万物智联、平台经济、生态重构的大趋势下,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改进,更重要的是在数字生态中寻找生存发展空间。

闯关未来

破数据孤岛 建可持续生态

在6月6日召开的全省“产业大脑”工作推进会上,有关负责人直言不讳,“首批7个省级‘大脑’取得阶段性突破,但部分项目进度未达预期,离全省‘开花’尚有不小差距。”

会议划出闯关路径,深刻理解“产业大脑”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统筹协调,坚持全省“一盘棋”推进建设,做到标准统一、坚持共享共用、凸显产业特色和善用AI赋能,推动“产业大脑”可持续发展。

有关专家点出关键隘口,数据孤岛得打通,运营盈利模式得想明白,产业差异化需求得接住招。建立可持续运营模式是核心课题,单一模式难以满足不同集群特性。

这些挑战并非江西独有。浙江作为全国数字经济先发地,早期块状经济“产业大脑”建设中,也曾因县域数据壁垒导致“大脑联不上、数据用不了”;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大脑”初期因企业数据安全顾虑,产业链协同数据接入率一直不足;江苏机械制造“产业大脑”则因中小企业“不敢转”,曾面临应用落地梗阻。

这些全国性痛点印证,“产业大脑”从“基建阶段”向“价值创造阶段”跨越,必然要闯过难关。

时至今日,数字经济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江西“产业大脑”的“闯关”之路在于以“数字基因”重塑传统产业命脉,通过“一脑链五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的深度融合,让数据血液贯通制造经脉。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江西将接入各省级行业“产业大脑”数据,加快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接口规范和应用体系,破除“数据孤岛”和“重复建设”,实现全省产业运行态势综合呈现和跨行业数据融合调度。

江西,正以“产业大脑”为“导航”,在中部省份转型升级的赛道上猛踩“数字引擎”油门,加速飞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