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而绚丽的中国刺绣史上,发绣有着神奇而独特的地位。发绣,在古代又称“墨绣”,是以人的头发为原料,结合绘画与刺绣技艺制作的艺术品。
在南昌市东湖区的赣发绣传习所,赣发绣传承人陶永红坐在绣台前,轻挑慢捻的银针,指尖上的青线,正细密勾画着传统赣发绣的底蕴和美名。

针尖上的艺术
发绣融书法、美画、刺绣、裱刻等诸多工艺艺术手法于一体,不同于刺绣的是,发绣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以发做丝”。
陶永红告诉记者,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发绣作品《东方朔像》,相传为南宋皇帝赵构之妃刘安所绣,现藏于英国伦敦的博物馆。
“赣发绣最早的创始人,可追溯到明朝宁王朱宸濠的娄妃娄素珍,她曾用发丝绣下‘翰屏’二字。”陶永红介绍,在娄素珍之前,赣发绣一直在贵族间传承。娄妃身故后,其贴身丫鬟杏花用平时给娄妃梳头掉下的发丝,绣了一幅娄妃画像带回家乡(今南昌市安义县),赣发绣从此走入民间。
陶永红说,赣发绣植根于民间文化土壤,是一门综合性文化艺术,以绣针为笔,以发丝为墨,融中西绘画技巧,是书画艺术的独特诠释。
记者在东湖赣发绣传习所看到,陶永红用针尖轻轻挑起一缕发丝,青丝绕指、针线穿梭,针下人物的眉眼轮廓沿着针脚渐渐呈现。
陶永红的家族是刺绣世家。赣发绣的第15代传承人是陶永红的曾祖母,她开拓了肖像刺绣,并开办了“水上绣坊”。第16代传承人宋德华在抚河岸边开办了“红袖坊”,这使得陶永红从小就在刺绣艺术的耳濡目染下成长,艺术根基日益扎实,对她未来传承赣发绣有着极大的影响。
8岁开始,陶永红就跟着母亲学习刺绣,上绷、绘制、配线、刺绣……在一针一线中感悟刺绣这一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发绣恰恰利用了头发“坚韧光滑、千年不褪”的特性。陶永红说,头发带有父母亲的生命信息,是生命的一种延续,因此比起其他刺绣技艺,发绣更多了一份情感内核。
2003年,陶永红成立了第一家发绣厂,2016年成立南昌市赣发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致力挖掘研究赣发绣传统技艺。2010年,赣发绣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青丝里的技艺
在江西省赣发绣展示馆,一幅长近10米、宽30厘米的《清明上河图》是陶永红的得意之作。长长的卷幅上,景物层次清晰,色彩素雅纯净,针法细腻利落,每一处繁华街景都细致描绘,每一个人物都勾勒得栩栩如生。
“绣品上最小的人物不到半厘米,刺绣的时候要用放大镜来完成绣制。”陶永红说,这件绣品用了2年多时间完成。记者凑近细看,发丝的纹理与针脚的交叠,仿佛在布帛上跳动着生命的韵律。
一幅优美的发绣艺术作品,需要绣工精湛手艺。陶永红告诉记者,一幅绣品的诞生要经过上绣绷、底稿绘制、发丝刺绣、绣品装裱等工序,每一道工序又分多个流程。
发丝纤细柔软,在绣工的手中,却化作坚韧而富有表现力的绣线。“每根头发都不一样,有的发质粗硬,有的发质细软,甚至一根头发都会出现上下粗细不一样的情况。”陶永红告诉记者,头发脆弱易断且打滑,在绣制的过程中需靠多年累积的经验把握针法。
发丝在绣针的牵引下,运用落针、起针、记针、藏针等大针法有24种,还有20种辅助针法。陶永红还创新了“钉针法”“涡纹针法”“叠加乱针法”等绣法。
发丝漂染、短发拼接也是陶永红在赣发绣传承过程中创新出来的拿手绝活。“有的人头发较短,我们就要运用拼接技艺,这样即使是新生儿的胎发、短发男士的头发也都可以入绣。”陶永红说。
古时发绣称为“墨绣”,是因为头发颜色单一,基本以黑色为主。为了增加发绣的表现力,陶永红在赣发绣上大胆运用漂染工艺,实现了赣发绣从“墨绣”到“彩绣”的突破,让绣品有了更多的色彩变化、更丰富的层次及视觉效果,并全部采用植物、矿物染料,如今已经开发出660种颜色。
除了技艺的特殊,赣发绣的底料也需“特制”。在传统的真丝、绸、绢、锦等绣品底料的基础上,陶永红根据发绣的特性,开发了防水、防霉、防潮、耐高温的“记忆布”,在上面刺绣,不怕泡水、不易腐蚀,比一般刺绣作品保存时间更久,也利于赣发绣作品更好地流传。
传承中焕新
指尖飞针、青丝入画,发绣是带有生命符号的艺术。陶永红说,发绣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情感特征。
如今的赣发绣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题材、艺术表现形式拓展创新,人物、山水、风景、花鸟和静物等皆可入绣。
赣发绣作品深受大众喜爱,也在各类展览上屡获大奖:赣发绣《齐白石》肖像画获2000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百蝶图》获2015年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
为推动赣发绣更好地传承,陶永红付出诸多努力。她整理出《赣绣》《赣发绣的起源》等书籍,并对这门传统技艺进行了标准化定制,24道工序、62道流程、20套大针法、24套辅助针法……一方面方便绣工学习,另一方面保障赣发绣的品质,让每一件绣品都达到“真、和、平、光、齐、细、密、匀、顺”的效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年来,陶永红的赣发绣传习所成为非遗工坊、工会女职工培训示范学校、促进再就业示范基地及江西师范大学实践教育基地等。陶永红为社会免费培训就业困难人员、农民工、残疾人7000余人,其中出现了不少能工巧匠。目前,赣发绣的年产量已高达6万幅。除此之外,陶永红还在加强与院校的合作,推动非遗进校园,也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增加了就业机会。
赣发绣不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纵贯古今,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陶永红制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发绣艺术作品,“胎发绣”“结发夫妻绣”“长寿绣”“发绣家谱家训”等深受消费者欢迎。
陶永红还开发出各类赣发绣文创产品,为赣发绣这一古老的技艺注入新的活力。带着历史的沉淀,赣发绣在发绣艺人们的传承、创新中走向未来。